欧贝特检测设备
全国免费咨询

133 0641 9704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就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等医疗产业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4 分类:行业动态 点击:

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等医疗产业发展分析

随着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积累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将延续推动医疗消费需求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日前,2017中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及数字医疗产业发展分析发布,具体内容以下。

1、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领域

整体来看,2017年中国的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市场将显现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1、两票制全面实行推动渠道变革

2017年两票制将从去年的试点走向全面实行,大企业将会将渠道下沉,中小型代理商将被淘汰1批,吞并1批,转型1批。在此趋势之下,行业内将会孕育3大趋势性变革:横向收购、纵向延伸与转型。

在横向收购方面,资金充裕、实力雄厚、渠道广布的大型商业公司,将不断吞并与整合区域型渠道,并将渠道打造成供应链整合方案的提供商,事迹将迎来爆发。

纵向延伸又可分为3种:1是生产型企业下游渠道化,即大型企业收购经销商,例如美康收购倚天生物,安图收购盛世君晖;2是流通型企业上游自产化,即流通企业收购上游技术,例如流通起家的润达医疗并购POCT高技术壁垒产品线;3是流通企业下游服务化,即流通企业向终端服务延伸,比如迪安诊断继续积极布局终端第3方实验室。纵向延伸使得企业在上下游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而通过协同作用提升了企业利润率。

转型是指医疗器械生产型企业与渠道型公司之间业务模式的转变,比方部份器械经销商在两票制、营改增及大整治背景下转型CSO;部份器械代理型商业在上述背景下或将转型配送型商业。

总之,渠道商的并购、延伸、及转型将使得渠道环节逐渐走向集中,这是两票制趋势下渠道整合的未来前途。

2、分级诊疗带来国产装备的机会

2017年,分级诊疗改革将会继续深入,并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虽然病人真个观念不会迅速改变,但春江水暖鸭先知,分级诊疗将带来医疗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与我国医疗装备市场被外企垄断的局面不同,广阔的基层医疗市场,1直是国产品牌纵马驰骋的疆场,而从政策面上看,国家亦鼓励与支持基层医疗单位使用优秀的国产医疗器械与装备。我们预计随着政策的倾斜与资金投入的侧重,国产优秀的器械品牌,不管是有渠道有产品的大品牌还是在技术上有独到的地方的后起之秀,在基层领域将迎来爆发。

这其中,1方面是基层现有装备更新换代升级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则是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基层医疗需求,但又操作简便的装备的机会。我们将重点关注检验诊断装备、慢性病相干家用装备、医用康复器械、医生随诊随访装备、超声等安全简便的影象装备等基层装备领域。

3、基于器械的第3方服务方兴未艾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各种新兴模式的不断摸索,我们认为愈来愈多的机构与公司会心识到:为医院服务、与医院双赢的互利模式,会比革医院命、抢医院生意的颠覆模式更符合目前的医疗商业环境,在此之下各类基于器械的第3方服务机构将大有可为,各类互联网+的思惟与模式也会融入到这些服务中。

2016年10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的通知》,明确医学检验实验室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当相应法律责任,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进而2017年1月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关于医学影象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解读》明确医学影象、检验、血液净化、病理中心作为独立医疗机构势在必行。

从卫计委对第3方诊断、影象与病理等的发文支持,和大型医疗企业在这方面的布局与并购可以看出,基于医疗器械与装备的第3方诊断、影象、病理、物流、消毒、维修、装备打包等新兴的集约化服务模式将有力地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由于这些领域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相信将会有大量的投资及并购事件产生。

我们看到在第3方检验领域,龙头企业金域检验行将上市,后起之秀如千麦医学、北京和合等也延续得到资本的支持快速发展;在第3方影象领域,1脉阳光取得高盛的A轮投资,平安好医生、上市公司广宇团体等也积极布局该领域;消毒领域,老肯医疗及国药控股正在积极布局第3方消毒供应链;而第3方维修的企业如昆亚医疗、柯渡医疗分别登陆新3板与取得资本投资。

我们还视察到,如第3方检验、第3方影象等与诊断相干的第3方机构,不但可以向医院提供服务,更可以面向广大的消费端市场,如能结合好早筛、体检等产品服务,将冲破医院市场的窠臼,创造出万亿级别的健康保健市场,如再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相结合,或与新药研发等对接,将有不可估计的爆发潜力。

4、新技术渗透器械领域

早筛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医疗机器人等将带来诊疗的颠覆性革命。

目前早筛可分为两大类:遗传病早筛与肿瘤早筛。遗传病早筛通常是指产前筛查和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来计算得遗传病的几率;肿瘤早筛是指在有临床症状之前通过液体活检、基因测序等手段对肿瘤做初期发现。这二者对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肿瘤生存率都有侧重要的意义。日前癌症早筛公司Grail取得9亿美元的B轮融资,再次激起了资本的热度。早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结合人工智能诊断等技术,又将诞生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人工智能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和医学影象的结合是近来热门的关注点。中国和美国的医学影象数量去年增速分别是30和63,而放射科医师数量增长率仅分别为4.1和2.2,影象科诊断供需缺口巨大。人工智能读片的新趋势或将颠覆未来影象学诊断,弥补人工诊断的数量和准确度的不足。目前,来自谷歌大脑与Verily公司的科学家开发出的诊断乳腺癌的人工智能诊断准确度到达88.5,完胜人类着名病理学家73.3的准确度。未来人工智能诊断的更多病种突破及准确率的提升,将契合第3方影象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使得影象云诊断平台成为影象诊断的终解决方案。

3D打印医疗器械是另外一新兴领域。骨科器材类的3D打印产业近几年已初步投入了使用,如史赛克的3D膝关节置换,爱康医疗的3D髋关节,科太迈迪的3D关键骨打印。3D打印另外一大利用领域是齿科,海外的巨头BEGO、普兰梅卡等医疗巨头都纷纭生产合适口腔利用的3D打印装备,如3D Systems、EOS也被初步引入了中国的医院。技术的更迭将是器械市场发展的肯定性趋势。

医疗机器人行业2016年营收到达约85亿美金,守旧估计未来5年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到达15,至2020年将超过150亿美金。这其中,手术机器人将占60,而康复机器人将占20。手术机器人中,达芬奇机器人自获批以来已成功完成了百余万例复杂手术。康复机器人也在技术的逐渐突破下日渐进入市场,根据密西根大学康复机器人协会预计,康复机器人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37,远高于其他医疗机器人。这1领域中,国外企业ReWalk、Cyberdyne、Hocoma、Woodway等公司的外骨骼机器人已崭露头脚,中国的蝶和科技、傅里叶机器人、安阳神方等康复医疗器械公司自产的医疗机器人也逐步投入使用。

目前医疗器械领域的这些新技术的公司尚处于初期,仍主要以pre-A轮,A轮投资为主,今年我们预计这些领域会有愈来愈多的创业公司及投资事件,企业也将初露端倪。技术平台型公司v.s.垂直领域公司;大企业的创新部门v.s小型创业公司,谁将脱颖而出我们将拭目以待。我们认为平台型公司看迁移落地能力,垂直领域公司看渠道推行能力,大企业创新部门看协同及资源互动能力,小型创业公司看技术单点爆发能力。

5、精准医疗逐步由概念走向成熟

2015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提出精准医疗计划,精准医疗1词渐成医疗领域的热门辞汇,随着NGS、基因编辑、DNA捕获、生物信息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精准医疗也逐步从概念走向成熟。从诊疗流程来看,精准医疗可以分为初期筛查、疾病诊断、和预后随诊。

在遗传早筛领域龙头企业基本成形,贝瑞和康行将登陆资本市场,诺禾致源取得国投创新的大额融资,安诺优达生产的基因测序仪NextSeq 550AR,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取得CFDA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批准。在肿瘤早筛领域,近日,癌症早筛公司Grail取得9亿美元的B轮融资,再次激起了资本的热度。早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结合人工智能诊断等技术,又将诞生万亿级的蓝海市场。而鹍远基因的开创人之1,张鹍教授及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 上发布新力作,在世界上首创高通量甲基化无创检测新技术,未来可以用于癌症无创早筛与溯源。在国内,博尔诚引入的结直肠癌甲基化基因早筛产品也取得了CFDA的医疗器械证,这些成果都将掀起行业的热度,预计国内该领域也将诞生1批创业公司。在技术上,早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液体活检,DNA捕获与扩增等技术,甲基化及其他靶点的发现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积累足够的临床数据,具有明确的临床指证,才能逐步成为初期筛查的金标准。

在疾病诊断方面,精准医疗目前利用多的就是肿瘤的精准用药及随诊。通过肿瘤的份子病理学检验,如NGS、1代测序、PCR、FISH、CTC、单细胞测序等技术,从份子的层面解释患者的个性化情况,从而在临床上制定精准的医治方案与了解预后情况,结合靶向药物、细胞医治等手段、实现精准与个性化的医治。

目前,国内的NGS与ctDNA领域竞争局面火爆,众多企业呈百舸争流之势,经过近两年的跑马圈地,行业行将迎来洗牌期和更残暴的竞争。我们预计全部行业在短时间内将看各家的商务拓展及商业化落地能力,中期看服务质量和产品研发与报证能力及客户粘性,长时间将看大数据的积累利用、商业生态的打造及新技术的开发与商业化。企业方面,范围的世和基因、燃石医学等企业延续得到资本关注,而以元码基因、美因基因、基因加、臻和科技为代表的新兴权势也正在以各自不同的切入点迎头遇上。

6. 海外投资与并购势头延续强劲

2016年底以来,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及大企业在医疗器械的投资中,以稳健性为主,重视有销售利润,有成熟渠道的稳定型的投资机会,并开始积极寻求海外有技术的公司进行投资,以实现产品的引入,并与国内的渠道优势互补。由于整体上看医疗器械商业化的周期快于新药,我们预计今年投资机构,特别是美元基金,将会沿袭此趋势,继续加大对海外技术型医疗器械企业的投资乃至并购;而A股公司并购海外医疗器械企业也将延续进行,海外并购已成为国内企业引入国外技术、海外企业在中国商业落地的有效方式。

2016年至今,9安医疗9,388万欧元收购eDevice,加码医疗检测装备;紫鑫药业收购Nabsys2.0,进军基因检测;京东方5000万美元投资以色列无创医疗装备公司Cnoga;3诺生物以2亿美元收购美国PTS诊断,进入IVD行业的POCT诊断领域。体外诊断、基因测序、创新医疗装备作为技术壁垒高、增速快的热门领域,是龙头收购的必争之地。2017年又将是国内龙头争相布局海外的1年。

我们认为,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遭到资本的重点关注

成熟领域企业的并购与整合

平台型与垂直领域的渠道商

基于器械装备的各类第3方服务机构

新技术领域

海外技术型企业的投资

布局医疗器械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医疗器械平台化公司:迈瑞医疗、鱼跃医疗、新华医疗、华润万东、山东威高

医疗器械专业化公司:乐普医疗、达安基因、科华生物、3诺生物、凯利泰

第3方服务类公司:迪安诊断、金域检验

传统医药类公司:信立泰、海思科、海南海药、北陆药业

非医疗类公司:宏达高科、经纬纺机、TCL、3胞团体

2、医药与生物科技领域

放眼未来3年,我们预计中国医药和生物技术行业将出现以下变化。

1、1致性评价带来仿造药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仿造药质量和疗效1致性评价,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国内仿造药的质量水平,终实现进口替换和医保控费。1致性评价虽然会带来仿造药行业格局的重塑,带来投资机会,但需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1致性评价短时间内其实不1定致使国内仿造药市场份额的提升,也其实不意味着短时间内医药支出费用的减少。在结构调剂期,1致性评价所触及的品种的生物等效性和工艺水平、渠道品牌、降价空间是仿造药行业洗牌中判断投资价值的标准。1方面,在生物等效性和工艺水平较难达标的品种,工艺水平就是判断是不是具有投资价值的标准,在生物等效性和工艺水平容易到达的品种,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这时候候渠道和品牌就是判断投资价值的标准。另外一方面,对1个行将问世或,刚问世不久的仿造药,其投资价值的关键在于原研产品有多大的降价空间,这个降价空间应当看的是数值而不是百分比。在到达标准的企业中,其主要品种如须2018年底前完成仿造药1致性评价、且已申报1致性评价的尤其值得关注。

有资质完成1致性评价的临床机构的紧缺、行业标准的缺失和参比制剂的不足,极可能影响2018年年底前1致性评价的如期完成, 政策调剂或在所难免。目前1致性评价提出的289品种目录只是步,后续范围更广的1致性评价政策的出台或将对行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虽然存在不肯定性,但1致性评价短时间内对仿造药龙头企业、CRO企业、药用辅料龙头企业和制剂出口企业的增进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2、两票制带来医药流通环节大幅紧缩,医药商业集中度提升

随着两票制和营改增出台与实行,企业被迫由过去的低开模式转为高开模式,企业财税负担明显提高。集代理、过票、配送于1体的中小型批发企业由于过票业务难以为继和医疗机构回款账期压力而面临淘汰,迫切寻求大型流通企业收购,流通环节将大幅紧缩。而全国性和区域配送龙头企业则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大幅扩大终端覆盖率。

同时,在两票制的压力下,小型的连锁药店和零售店由于不能使用现金交易致使运营本钱增加、利润降落,也将面临大范围整合,大型连锁药店将继续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与此同时,新兴的专业CSO未来增长迅速,成为医药商业里值得关注的1个细分领域。

3、新版医保目录带来行业短时间内格局调剂

2009版的医保目录催生了数10个销售额过10亿的品种,新版医保目录的诞生,意味着1.5万亿医药市场有望迎来重构。

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新增药品339个,其中中枢神经领域新增17个品种,21个品种消除限制使用;儿童用药新增91个品种;同时医治费用较高的替尼类和DPP4抑制剂等药物也新促进入医保目录,而多个原目录中药注射制剂品种被新增为2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同时对适应症的限定也更加严格。新版医保目录对中成药、儿童药、创新药和大病种药物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药注射制剂等领域管控更严。

2017版新版医保目录将2009年以后上市的新药作为重点评审对象,并对其中的创新药物进1步的倾斜,并同时将疗效确切的高价药品纳入拟谈判目录。2008年至2016年我国批准的创新化药和生物制品中,也绝大部份被纳入17版医保目录或谈判药品范围。可以预感在未来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大空间、进入壁垒较高的创新药和仿造药品种将取得青睐。

4、新药研发的时期来临

根据Pharmaprojects统计,截至2015 年底,中国共有147 家企业涉足原研开发,如果仅从研发企业数量上看,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大的新药研发国。国内新药研发企业已在质变前夜。随着CFDA和CDE不断的政策支持和延续的理念更新;随着海外人材的陆续回归与新药研发配套产业的完善;随着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与部份新药研发相干领域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风险投资机构的前瞻性及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等因素,新药研发行业行将进入质变的快速生长时间。面向中国乃至市场、 掌握重磅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平台型新药研发企业及临床优势明显的重磅品种将遭到资本的青睐。

全新靶点及化合物的原创新药研发具有很高资金本钱和研发风险,而引进重磅品种并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地开发或具有更加可控的资金本钱和研发风险,因此也得到资本更多的认可。这样的思路催生了两方面的趋势:1方面,外资药企出于合规风险及药物推行本钱的斟酌偏向出售药物的中国区授权。而国内药企在合规和低本钱营销方面具有优势,取得外企的授权可以迅速增强竞争力。西藏药业收购阿斯利康旗下血汗管药物依姆多、恒瑞引进Tesaro旗下止吐药Rolapitant、亿腾收购礼来旗下抗生素希刻劳和稳可信都属于这类模式。另外一方面, 国内新药研发企业积极在范围内挑选重磅药物,带入国内开发上市。再鼎药业引入韩美医药的肺癌领域在研药物HM61713;派格生物引入辉瑞的糖尿病领域在研药物GKA都属于这类模式。而索元生物收购礼来临床失败药物DB103的权益则属于创新药物的再开发。这些企业大都具有在跨国药企丰富研发经验的团队,所选品种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在国际市场上已获成功或进展较快、具有较多可靠临床数据支持等特点。

新药研发未来趋向于精细和精准。化学创新药通常有效性高,广谱性高又易于口服,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会较大;生物药靶向性更好,安全性高、但有效性不足,且通常不能口服。发展统筹二者优势的新药会成为趋势,如小份子药物的新剂型或生物药的新品种等。

最近几年来在发达国家生物药研发领域的异军崛起是多种缘由决定的:化学药研发成功率下降,均摊本钱明显提高;生物药的高安全性致使高研发成功率。发达国家社会支付体系完善。而对国内新药研发企业而言,化药整体研发本钱较低、 Me too、Me better类新药可鉴戒大量国外经验,明显提高成功率、药价可被国内大部份人群接受,所以国内化学新药的研发仍存在很多机会。而对国内生物创新药来讲,本钱及价格太高、在支付端受限或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在较高行业预期的情况下生物创新药的市场仍电路中可能存在许多干扰将延续火热,但未来势必承受市场考验。

5、政策扶持带来的中医药产业升级

基于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等优势,国家对中医药产业进行了有力的政策扶持,但中医药要想真的发挥这样的优势,结构性调剂也是不可避免。医疗服务真个国家强迫性政策支持,在中医药的消费端奠定基础,生产真个重要标准化和现代化,为产业升级打下基础。具体来讲,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在替换中药饮片和政策利好的情况下,预计行业未来5年增速依然超过 30,但市场准入放开致使的竞争加重或在未来3年内初显。中药注射液行业在规范度提升,和再评价政策的推动下,将经历阵痛期、大浪淘沙和投资机会出现的进程,安全性高的注射制剂更具投资价值。

6、精准医疗新药研发潮流

精准医疗指点下的药物开发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交叉应用基因组测序技 术和生物信息大数据技术从而开发特定患者的特定的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市场。2016年中国精准医疗的市场范围已达400亿人民币,其中靶向药物市场范围130亿人民币,占精准医疗32.5的市场份额,未来5年增速预计超过20的。

精准医疗的出现致使疾病的分型更加的细化,疾病亚群数量大量增加,大型制药公司很难再完全垄断创新药研发的市场,同时与传统药物研发模式相比以精准医疗为指点的新药研发可以明显下降研发本钱和周期,提高临床成功率。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面临更多机会,也能对新趋势实现快速反应,更具投资价值。国内中小企业在精准医疗方面的产品技术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也不逊于国外企业,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进行肿瘤靶向药物开发的思路迪、以全基因组扫描、临床大数据技术指点失败药物再开发的索元生物就这类企业的典型代表。

我们认为,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遭到资本的重点关注

慢性病及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生物药公司及化学药物研发平台

有实力率先通过1致性评价的仿造药企业,与1致性评价与医药产业链的分工细化深度关联的CRO/CMO企业

现代中药技术平台,安全且有效的中药优势品种

布局医药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布局新药研发:恒瑞医药,海正医药,丽珠团体,泰康资产,国投创新、君联资本

布局渠道与销售:瑞康医药,上海医药,国药1致

布局海外优良资产并购:绿叶制药,复星医药,人福医药

加码生物药研发及生产:3生制药,药明生物,信达药业

海外新药项目的引进:再鼎医药,华领制药,恒瑞医药,派格生物

非医疗行业公司战略布局:3胞团体,百花村,金石东方

3、医疗服务领域

自2012年前后开始的1轮投资周期,美满完成了中国医疗服务领域投资的个5年计划,不管过去的成绩是不是到达预期,都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投资格史中不可逾越的1章。而作为第2个5年计划新出发的2017年,是医疗服务投资的正当时。

1、医疗大环境的明显改良将增进行业进入1个相对健康的发展阶段

虽然中国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但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这过去10多年的医改试错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与教训,也逐步在摆正本身作为监管机构应有的位置,将释放全部行业的生产力。而这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净化市场环境。

1是之前的各种保护主义开始逐步被打破,亲儿子也逐步失去了被溺爱的地位,进而转向的是通过设定好统1的游戏规则,让各类参与主体都能享有同等的竞争地位。具体体现在对社会办医政策的开放与支持、不再人为设定各类不公道的市场准入障碍,不论是在允许进入的医疗细分领域、医疗机构的新建、医保资质的获得等方面,还是在医疗资源的开放与活动方面,都比之前要宽松很多。

2是针对各类背法背规行动的打击力度也远超历史水平,如针对非法行医、超范围经营、虚假宣扬等行动的打击,大力推行药品1致性评价与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加强对医保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等,将改变之前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让真正秉承医者仁心的优秀企业具有良好的竞争环境,迅速脱颖而出。

市场环境的净化将有益于生产要素的活动,特别是医疗人材、管理人员、医疗资源等,进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2、可投资标的基数及优良标的数量增加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

过往超过200个投资案例,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投资领域的代投资标的,虽然有很多标的在商业模式与团队等方面都有待延续验证,但其中已不乏可以作为第2代投资标的的优秀企业。

由于各种尽人皆知的缘由,中国的医疗服务领域1直缺少真正受人尊重的品牌,这对1个具有4万亿市场容量的行业,明显不是1个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医疗服务行业是以1个以信任为核心元素的领域,品牌影响力是重要的关键竞争要素之1。这1点已被愈来愈多的市场参与主体所认知,并都在努力去打造优良医疗服务品牌。目前在某些细分领域,我们已能看到此类明显的迹象,可以预感在接下来的5年中,势必出现数个真正受市场认可的品牌。

3、未来几年将是医疗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爆发阶段

医疗服务行业的核心是如何用经济、快捷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适用的医疗服务,围绕着医疗机构、医生、患者、支付等各个参与主体间不同的互动方式,可以产生出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但由于受政策及监管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在过去的商业模式都过于单1,主要都集中在复制公立医疗的模式,比如以大医院为主流的载体,而不像在成熟医疗体系的国家,有各类不同的商业模式来解决不同的需求,比如社区诊所、公共手术中心、医生创业平台、便捷诊所、医疗地产、医生金融、第3方服务商、新科技的利用等,虽然其实不是每类型都合适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但这些需求都是天然存在的,将成熟国家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这1做法一样适用于在医疗服务领域。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广阔的区域,为这些商业模型在中国的创新应用都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特别是在过去10多年中,中国中产阶级的突起及新生代的涌入,他们更能接受新的事物,从而会加速这些商业模式在中国的落地。

可以预感,2017年开始将会有愈来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并进入集中爆发阶段,而这点将会远超过人们目前的想象程度,特别是对那些受中国传统医疗环境影响而视野受限的人来讲。

4、医疗服务资产的证券化将会进入上升通道

虽然自2009年爱尔眼科成为A股医疗服务行业家IPO企业以来,再未出现第2家医疗服务企业的IPO,但A股对医疗服务企业的热忱却从未消退。而受制于中国特殊的上市审核体系,很多企业被迫转向香港市场。

2013年底凤凰医疗作为中国内地家医疗服务企业登陆港股,尔后平均每一年都有两到3家医疗服务企业在香港上市,且整体的表现其实不输于香港市场的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很多于10家的医疗服务企业在准备冲刺港股,预计在2017年将会有很多于3家的医疗服务企业实现香港上市。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推动,可以预感A股的上市周期将明显缩短,从而吸引愈来愈多的医疗服务企业在A股上市,乃至之前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会通过A+H的方式回归A股。因此,在接下来的5年计划中,将会有愈来愈多的案例实现完全的投资周期。

另外一方面,与IPO相对应的,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并购案例将会自2017年开始逐步出现出来。这主要源于在过往的200多个案例中,将会有很多案例出现基金到期的情形,特别是在2012⑵013年左右投资的案例,如果预计未来两年内实现IPO的可能性比较小,将会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5、外资医疗团体将会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1支新兴的气力

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是少数几个外资占比较低的领域,之前主要受制于国家政策的管制。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外资的准入,愈来愈多的外资医疗团体开始在中国设立合资医疗机构,将国外优秀管理经验与医疗资源带到中国,服务中国广大患者。虽然在过往的经验中,外资在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成功案例其实不多,失败的案例反而很多,但这其实不妨碍他们进入中国的热忱与决心。可以预感,未来几年内,将会有愈来愈多的外资医疗机构出现在内地,进而对国内的企业带来挑战,迫使他们提高本身的竞争实力。

2017年,医疗服务的投资主题将逐步从解决可及性问题向关注医疗品质方面转移;同时,围绕着去中心化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而展开的各类商业模式会遭到青睐。

虽然医疗服务的供给问题是永久的主题,但随着国家对公立医院的定位逐步明确、政府实行更加严厉的本钱控制、民营医疗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带来对医生吸引力的增加、医生观念的更加市场化,使得民营医疗将逐步改变过去在公立医院夹缝中生存的状态,进而向提供更有品质的医疗服务升级。

1些定位于为非医保患者提供可负担的、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更加适应中国新的医疗市场环境,如各类消费型医疗、改良性医疗等领域,由于目标用户群体定位清晰、可支付能力及支付意愿都比较强。高薪养廉的作用会激起医生能够回归到医疗的本质,避免过度医疗,通太高品质的服务来作为核心营销策略,会被愈来愈多的受众所接受。

随着政府逐步理顺各类医疗机构间的关系,和由于信息透明化带来的就诊意识改变,全部的patients flow模型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将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大医院或超大医院将不再是集所有类型医疗服务为1身的医疗机构,各类专业的专科门诊、特点诊所、医疗中心等将会以其便利性、专业性及有品质的服务而承当较多的医疗服务量,并与医院间实现健康有序的互动,进而逐步接近成熟市场国家的医疗服务模式。

我们认为,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遭到资本的重点关注

专科医院及小型医疗机构连锁,包括医美、康复、社区医疗、中医、辅助生殖

第3方服务提供商,包括第3方影象中心、第3方手术中心、第3方实验室等

布局医疗服务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传统医疗服务企业:爱尔眼科、通策医疗

传统的医药企业:恒康医疗、康美药业、益佰药业

传统的医疗器械公司:乐普、鱼跃、9安、新华、威高

非医疗行业公司:宜华健康、中国移动、龙湖地产、奥克斯、泰康保险

4、数字医疗领域

数字医疗领域投融资趋势在2016年出现了重大变化。在变现模式的核心挑战下,曾以连接医患为核心的移动医疗自上半年平安好医生完成巨额融资后从火爆状态完全冷却。与此同时,市场又找到了AI和大数据这1新的热门方向,年中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了新屿科技、零氪科技和思派网络3家肿瘤大数据公司的融资。到了下半年,行业内公司已纷纭为自己贴上大数据标签,连细分市场名称也已悄然从移动医疗转变成了数字医疗。我们预计在2017年,传统移动医疗公司随着上1波热潮中融到的巨额资金逐步消耗终了,行业势必面临直决生死的大洗牌。但我们仍然深信,全部数字医疗产业,仍将面对着千亿级的市场范围迅猛发展。

1、1种核心挑战:变现模式是1道不能不迈的坎,To B模式较To C短时间内更加稳健

前两年移动医疗所寄与厚望的两大支付方保险与药企,已随着实践中遇到的阻碍很难再在融资进程中得到投资人认同。虽然我们深信,健康险在长时间来看参与健康主动管理,其作为支付方的逻辑是正确的,但没法在短时间内解决行业参与者变现的窘境,亦没法延续支持融资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企业估值。

在遭受变现难的窘境之下,行业参与者被迫各自选择方向进行突破,比较有代表性且已落地的尝试有:

发挥平台优势,吸收资金流水:能有效产生账面收入,回答变现问题,但需关注其收入向利润的转化质量;

转化C端用户,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在塑料复合材料上的利用(重量占比)却相对较少转型线上电商:利用平台高粘性精准用户,向电商转化,需关注品类和转化那末率;

坚持为B端提供信息化服务,走传统To B模式。

从实践来看,To B模式虽然业务缺少潜伏爆发性和想象力,但其捉住的是院内、院间信息化的新1轮技术升级机会,其支付方意愿客观存在,更容易产生让投资人接受的财务表现,体现出了稳健优势。其余对C真个变现尝试,整体而言赚小钱容易,赚范围性收入难,在2017年仍有待证明。

2、1次趋势转变:移动医疗向数字医疗的转换实质是商业模式创新向技术创新的转化

我们在去年提到过,移动医疗会经历两个阶段,个阶段是通过产业链重构与资源的重新分配来提升效力;第2个阶段是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相干技术提升检测和医治效果。两个阶段其实不具有逻辑上的前后顺序,其前后关系是由实行难度所决定的。

现在,阶段发展进入瓶颈期,市场开始洗牌,更多资金已投向第2阶段。从移动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转向以数字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这1趋势与美国的行业发展路径1致,依然体现出中国相干产业发展对美国的跟从性特点。

3、1项近期热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与辅助诊断领域风口正热,但未来在资本市场注定不会1帆风顺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技术创新的代表,存在产业链的前后关系。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国内专业的大数据创业企业走的相对靠前,已进入B-C轮,而人工智能基本处于A轮或更早的阶段。从国际趋势来看也是如此:作为AI的基础,大数据如Flatiron已在2016年初就取得了罗氏领投的1.75亿美元巨额融资,医学成像系统提供商Merge Healthcare 2015年就已被IBM以10亿美元收购用于图象分析。而在AI的利用上,按成熟度从高到低分别是:

影象辅助诊断:Arterys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血汗管MRI分析软件在2017年初被FDA批准,系之首;

临床辅助诊断:IBM Waston通过学习文献为医生提供诊断辅助功能已尝试投入实际利用。

精准医疗利用:3月刚完成9亿美元B轮融资的Grail即希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ctDNA与初期癌症之间的联系,用于癌症早筛。如何把临床数据与基因数据进行高质量的整合分析是重中之重。

药企研发辅助:如美国企业Atomwise,通过深度学习,进行新药初期评估,节俭新药开发本钱,尚处于较初期阶段。

这也预示了AI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顺序,当前国内实质性进展主要集中在数据积累和影象诊断之上,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我们判断,中国AI最近几年内仍将处于相对初期阶段,但健康大数据1定能够率先走向成熟。终成功的大数据企业不1定是目前数据量大的公司,但1定是那些有能力制定行业标准、管控数据质量、掌控政策风险的行业竞争者。

我们也不能不指出,这1热门领域的进展决不会1帆风顺。健康领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需要长时间高投入的行业。在发展进程中,国内传统人民币基金周期偏短,难免早早将行业又推到变现的风口浪尖,而此时变现明显还为时尚早;而长周期的美元基金在面对中国人的健康数据上,斟酌到政策敏感性,常常其投资本身可能给企业带来政策的不肯定性。所以这个行业需要的还是国内前沿产业气力的支持,正如Waston只有背靠IBM才能有财力有能力完成诸多收购和研发1样。

4、1个长时间机会:通过技术升级提高控费能力还是核心主题,依然存在重大机会

我们认为,长时间来看中国医疗领域的核心主题依然是医疗控费,能够有效下降全部产业链本钱的企业1定能够体现出价值。下降全产业链本钱的主要途径在于:

减少重疾产生疾该公司可提供1系列PAEK复合材料制品病早筛与预防:技术驱动型,看好份子病理检测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发展;

提高诊疗效力医院信息化升级与AI辅助诊断:政策与技术共同驱动型,看好针对医院的技术提供商;

优化医治效果新药与医治手段研发:技术驱动型,看好AI辅助研发和精准医疗落地;

资源公道配置分级诊疗与远程医疗:政策驱动型,看好相干信息化技术提供商;

减少流通环节两票制和医药分开:政策驱动型,关注药店线上化发展。

我们认为,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遭到资本的重点关注

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

针对远程医疗的技术和平台性服务

院内、院间信息化的新1轮技术升级

布局数字医疗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互联网巨头布局新科技:百度、阿里、腾讯、小米

传统医疗信息化公司移动化、远程化布局:卫宁软件、万达信息、东软团体、创业软件等

传统医药公司延伸性布局:天士力、海南海药、康美药业、复星团体、健康元等

传统医疗器械公司布局终端:9安医疗、3诺生物、乐普医疗等

大产业平台产业整合如地产开发商和通讯运营商等:龙湖地产、龙玺地产、宜华地产、中国电信等。

编辑点评

1直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颇受社会关注,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看病难的问题,国家政府也因此加大对医疗事业的关注。在当前社会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氛围下,社会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加强深化改革也寄与厚望。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也间接反应了作为医疗经济领域的晴雨表的医疗建设服务行业。

link友情链接